资讯 更多 >>
2022年朔州群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...
海亮股份:铜箔项目首条生产线开始...
河南4名阳性人员私自返乡并瞒报情况...
山西吕梁:发现盗采矿产资源行为可举报
受害方律师:接法院通知,乐安命案...
橙色——“柑橘院士”邓秀新心中最...
刷视频相认的双胞胎姐妹:两次创业...
四川通报2021年秋冬季首批大气污染...
首轮筛查:天津73443人全部阴性!
首席气象预报员张霞:30年坚守筑牢...
动态更多 >>
风吹麦浪时 从“增”“减”中看夏收
科技让博物馆有一颗现代的心
环球头条:倒计时工具ppt嵌入 ppt...
桂林强降雨出现内涝:车要浮起来了 ...
稻盛和夫:一个人要想保持良好的精...
快看:科创板融资余额减少2.55亿元 ...
年内124只新股募资1551.78亿元 电...
在精细化上下功夫
3D打印机工作原理的分类_3d打印机工...
iphone6sp换屏教程 iphone6sp
美籍酿酒师在崇礼:中国是第二故乡...
河南项城报告2名疑似新冠肺炎病例 ...
浙江绍兴确诊病例首次零新增 上虞...
广西东兴实行全员居家隔离 启动口...
新疆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 “富春山...
云南瑞丽市主城区全员核酸检测结果...
内蒙古满洲里累计治愈出院本土确诊...
孙海洋夫妻驱车山东阳谷:还在为孙...
大国工匠追梦“玉米强国”40载:用...
让南海“海洋热带雨林”斑斓多彩
专题报道 
当前位置: 动态 > >> 正文
 
风吹麦浪时 从“增”“减”中看夏收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​​​​​​​     时间:2023-05-23 12:08:53


【资料图】

又到风吹麦浪时,农机驰骋金色麦田,夏收序幕正徐徐拉开。眼下,小麦在我国正自南向北次第成熟丰收,油菜也进入收割期。

夏收收什么?一是夏粮,二是夏油。夏粮和夏油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,涉及百姓的口粮和“油瓶子”。夏粮丰收了,全年经济就托底了。作为重要口粮,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的九成以上。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,今年夏粮生产基础较好,冬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。

看田野上的丰收与希望,从“增”“减”之中能够发掘更多耕耘的深意。

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,建设农业强国,利器在科技。今年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同时今年也是启动实施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一年。“增”字的背后,是围绕“良田”“良种”“良机”等等的一连串提升和转变。从增效来看,一季度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900万亩。随着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,精准施肥、精准灌溉等极大提升农作物品质。

增效的同时,还要节本,“减”字里可以“耕”出大文章。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普及,小农户“链”上大农业,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。“三夏”生产农时紧、农事重,装备水平提升助力解决一家一户“干不了、干不好、干起来不划算”的问题。“如果人工收,一亩小麦需要3个人工收割,还需2个人工脱粒,要花500元。用大型收割机收割,一亩才需80元。”这是贵州贞丰县一名村干部看到的变化。

与此同时,当前,食物采收、储运、加工、销售、消费每个环节都有“跑冒滴漏”,科学减损正在加快推进。安排建设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、推广使用近千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……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,全链条用好“增减”辩证法,就能够提升农田的“含金量”。

生产上节本增效,应该带来“丰收又增收”。从4月开始,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、小麦“一喷三防”补助资金16亿元……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,保障种粮农民不能在经济上吃亏。接下来,在粮食收购中要保护农民利益,确保“颗粒归仓”,坚决守住农民“种粮卖得出”底线,让农民种粮有钱赚。

“袁爷爷,我们想念您。”袁隆平已经离开我们两年,他将粮食的种子、创新与奋斗的“种子”留给了后来人,很多网友写下缅怀留言。有人说,丰收的景象才是最美的风景。当我们丰衣足食、分享食物时,对辛苦的劳作与收获心存感念,珍惜、节约每一粒粮食,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日常。

(文丨陶郎)

责编:秦雅楠

关键词:

上一条:科技让博物馆有一颗现代的心 下一条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