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4月18日,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,聚焦数字教育领域著作权纠纷。会上,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赵瑞罡介绍,新技术、新应用引发的新型侵权行为不断涌现。
他表示,在已有案件中,不断出现因点读笔、AI早教机器人、有声读物等新技术、新应用使用而引发的数字教育著作权案。
例如,在点读笔中通过扫描点读笔上的二维码进行联网配置后,借助点读笔上摄像头识别教材,可同步读出教材内容;又如在AI早教机器人中通过内置教材文件的定向链接的方式,在线提供涉案教材的在线点读播放服务。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,可以预见,该类型纠纷案件量将进一步上升。
同时,他也介绍,数字教育著作权案件还有收案量增幅明显,案件判决率高;侵权形式呈现多样性、隐蔽性;维权主体集中,诉讼案件具有类型化、批量化现象等特点。
他分析,数字教育著作权案件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可能为:数字教育发展进程提速,相关规则有待确立;数字教育需求不断增强,侵权方式日益多样;新技术新应用发展,引发新型侵权行为;维权手段成熟,进行批量化维权。
对此,赵瑞罡建议,树立规则、参与治理,发挥司法引领作用;强化平台责任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数字教育平台、电商平台等应当依法履行对入驻主体的资质审核义务,尽到合理注意义务,加强对内容和用户的管理,加强对平台内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,在发现或接到投诉举报时及时对侵权内容和账户进行处理,有效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。
此外,他还建议,教育产品权利人注重对创作、发表、使用、授权、侵权等环节证据的固定,在诉讼环节中依法规范维权,依法提交相关证据材料;引导社会公众提高权利意识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。
采写:南都记者 孙朝
关键词: